政府研究三隧分流 繁忙時間東隧、紅隧加 20 元😱
【天才!】
根據多家傳媒引述消息報道,政府事隔四年,再次研究提出三隧分流方案,繁忙時間,即朝早 7 至 10,下午 5 至 8,東隧和紅隧會加 20 元,西隧就減 5 到 10 元,希望改善紅隧塞車。
稱得上天才,難怪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會認為,這方案是懲罰駕車的打工仔。
要審視現時這方案的優劣,可以與 2018 年政府提出的方案比較,當時的計劃是,西隧大幅減價到 50 元,紅隧西隧加價到 40 元,令三隧價錢「全日」接近,達到分流效果。
四年後政府重新研究的方案,問題其一,當然是西隧減幅收窄,只是減 5 到 10 元,但東隧紅隧大加價,結果是車主若走紅隧東隧,開支會大幅增加,走西隧又慳不了多少,重點是,新方案實施時,三條紅隧的專營權都已屆滿,三隧都是政府擁用,反而總體收費遠比私人經營時高,是政府有心搶錢?
最天才是引入「繁忙時間」概念,涵蓋的時間長達六小時,朝 7 到 10,晚 5 到 8。
要駕車過海上班的打工仔、上學的家長,誰可以避得過在這六小時駕車過海?鼓勵彈性上班?誰有條件可以在早上 10 時後才上班、下午 4 時前下班?是管理層還是打工仔?整個方案的邏輯,是本身已經無選擇餘地的人要付更多隧道錢,本來就寬裕的人就可以在非繁忙時段俾小啲,是否典型的劫貧濟富?
還有更麻煩的是,香港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至今都是私營且要額外收費,導致普及率偏低,排收費站本身就是塞車原因,政府過去多年有沒有處理過?(補充資料:運輸署不停車繳費系統預計今年年底陸續實施,細節有待公布)說要不駕車上班,全港停車場短缺,車輛又可以在何處停泊?
若假設繁忙時段紅隧東隧加價,是以收錢那一刻的時間計算,設想還有幾分鐘就到下午 5 點,紅隧收費站外的搶位爬頭會導致多少交通意外?即將早上 10 時前的幾分鐘,又有多少司機會慢駛等減價?
如此天才的方案,拍案叫絕,真智將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