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場事先張揚的「去殖民化」

顯而易見,一場事先張揚的「去殖民化」運動將會在香港上演。
其實自香港主權移交以降,所謂「去殖」一直都在本地親中陣營的 aganda 之上,久不久就舊事重提,唯往往難成氣候,早前新版教科書中香港不是殖民地只是受殖民統治之說,不過這種意識的延伸。
但今次感覺是來真的。
觸發點當然是英女王逝世之後,連日在英國領事館外的人潮,以至有人痛哭、跪地等,強烈地觸痛了所謂「民心未回歸」的老問題,於是乎接連見到港府內外一系列的動作:
例如但不限於
-9 月 18 日,《大公報》刊登了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陳文偉的評論,要求政府加強教育「去殖」
-9 月 19 日,《信報》引述知情人士,政府內部討論過「去殖」
-9 月 20 日,港區人大陳曼琪發文,要求政府加快本地法律去殖
而令這次「去殖」風向和以往不同的是,今次的時機剛剛好。
一方面,在國安法立法、完善選舉制度和愛國者治港下,香港已經由亂及治前往由治及興的道路上,社會一片平靜(或死寂)之際,以千甚至萬計港人的用行動表態,這種反動的「戀殖」大爆發過去幾乎從未出現過,平地一聲雷甚至成為國際新聞,顯得無比刺眼,有如打了北京和港府一把掌。
另一方面,自本地反對力量革滅殆盡後,本地親中分子一直希望尋找對手以表忠和彰顯自身存在意義,但若無對象,「戀殖」作為一個無力反擊的鬼魂,全力打擊既無成本亦無後果,兩造自然一拍即合。
但這當中有個決定性盲點(或視而不見),就是這種「戀殖」的本質,就是香港人想要甚麼。
「戀」舊,意指的當然是新不如舊,當然英治也有過黑暗期,特別是 67 暴動前的歲月,但此後確實有了近幾十年的「善治」,香港經濟起飛,賴以成功的基石:自由、法治、廉潔制度、公務員架構等等等等,都是這時期的遺產。
然而若將這一切簡化到最根本,其實是所謂的「積極不干預」,用中式說化可能是老子的無為而治,中共曾稱其為「井水不犯河水」,廣東話則簡單得多:你唔好搞我。
這種管治哲學經常被套用到經濟政策,但其實最突顯的是在政治範疇,例如說,曾幾何時所謂公務員效忠英女王,只是做個樣,沒有多少香港人懂得或必須要識唱「God Save The Queen」,充其量知道有句「個個揸住個兜」,而這樣唱不會犯法,還有,英女王壽辰的唯一意義,就是多了一日公眾假期,大概和佛誕差不多。
這些就是決定性分別,大張旗鼓說要「去殖」的人,不會明白、也不願明白。
只是變殖民的宗主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