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論:倪匡為何一生反共?
香江一代才子倪匡仙去,隨著香港政治對立矛盾愈見尖銳,他鮮明的反共立場,有時比他等身的著作更搶眼球。
倪匡一生反共,所為何來?謹整理部分公開資料,稍稍加入一些歷史背景以供參考。
倪匡 1935 年在上海出生,本來就讀江蘇省上海中學,絕對是當地名校,是享譽全國的江南四大名中學之一。
作為「名校生」的倪匡,在1951年,即中共建政後兩年,年僅 16 歲就從名校輟學,改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受訓,然後加入解放軍做一個基層軍官。
可以想像的是,當時滿腔熱血的 16 歲少年,單身去追尋「烏托邦理想」,他曾經亦相信過共產主義可以帶來美好生活。
但現實很骨感。
根據他後來的表述,1951到1954年,他作為軍官參與過「蘇南土地改革」。
土地改革是甚麼?
土改,是中共建政初期,三大政治運動之一,(另外兩個,是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),簡單來說是就共了地主的產,從地主手中,收走土地所有權,將農村鄉紳地主階層連根拔起,被打成地主的人和親屬被批鬥,被逼自殺者眾,據一些學者估計,土地改革造成 100 萬至 500 萬人死亡。
倪匡「參與」過。
而他作為基層軍官,經歷的「鬥爭」應該尚有不少,例如他加入解放軍這一年仍在進行的鎮壓反革命運動,前前後後可能處決了 200 萬人,有關反革命稍後再說;以至他的家鄉上海,亦正正是後來「三反五反」運動的基地之一。
所謂三反就是反貪污、反浪費、反官僚主義,五反就是反行賄、反偷稅漏稅、反偷工減料、反盜騙國家財產、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,名目如何其實不必深究,大概就是毛澤東無盡內鬥的一些名目,「三反」在1951年底始於東北,到1952年,上海接力成為了「五反」的搖籃,再幅射全國。
這大概就是想追尋烏托邦理想的倪匡看到的現實。
1955年中,他志願報名去內蒙古呼倫貝爾開闢勞改農場,說好聽點就是「農場」,實際上就是穿過半個國土,到內蒙古開闢監獄,他當時開闢的「保安沼機耕農場」,就是現時的內蒙古保安沼監獄。
亦是這裡,倪匡的人生反轉,他竟然被指控「反革命」,據倪匡自己憶述,原因是他和其他士兵,在風雪中將一條木橋拆下來,燒火取暖,以及他偷偷養的狼狗咬傷大隊長。
凍得快死拆橋生火保命都會獲罪,豈不荒謬至極?
其實並不,不過數年前,1950年,曾提到過的抗美援朝當中,就出現了「冰雕連」-早前愛國電影《長津湖》拍的就是這個,當時的「志願軍」第9兵團,在裝備和禦寒不足下傷亡1.9萬人,凍傷2.8 萬人,凍死4千多人,在這種思維下,拆橋生火取暖確實是有反革命成份的。
正正是這背景下,倪匡、當時應該叫倪聰,在1956年5月,決定逃亡,由內蒙古騎馬、再坐火車到大連,轉船去上海,再步行三個月到達廣州,經澳門偷渡到香港,1957年7月終於來到目的地香港。
整個旅程前後用了14個月,據說在逃亡期間,他多次食老鼠、螞蟻、棉花充飢,以至他後來為楊繼繩的鉅著《墓碑》寫推薦序,向來以寫稿快絕天下為傲的倪匡都不禁失語,「在讀《墓碑》時,一面讀,一面不斷皮膚起粒,心口發緊,心理上的震驚,造成生理上的極度不適,以致現在要作介紹,不知如何落筆」,他形容60年代中共倒行逆施造成的大饑荒,「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未有過的恐怖和反常!」
在他16歲到23歲左右這段,青少年轉大人的關鍵時期,倪匡見證經歷了以上這些;如是者,倪匡一生反共、在《追龍》預視香港會消亡、打趣說拿妓女和中共的信用相比是侮辱妓女,是否只是剛剛好而已?
我的偶像RIP
respect + RIP
Respect
值得永遠尊敬的長者。
一路好走🙏
R.I.P 倪匡叔🤍
創作巨人 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