珍寶海鮮舫沉沒 背後輿論、討論、制衡在社會消失🚢
珍寶海鮮舫,帶點意外又不意外地,在西沙群島附近沉沒。
將一隻本已日久失修、一直在內港停泊的老船,直接拖出風高浪急的外海,到底真是意外沉沒,還是有預謀的棄置海葬,再深究陰謀論下去,也已經無補於事。
如像這個城市,很多東西已經沉沒,無法打撈。
其實早在 2020年11月,林鄭已在施政報告提到,珍寶海鮮舫業主同意,不收錢將海鮮舫送予海洋公園,由海洋公園和 NGO 以非牟利方式保育活化,使之成為文化旅遊景點。
但結果這個要去「保育」的冤大頭,一直找不到。年半過後,海鮮舫的業主香港仔飲食集團預告,六月海鮮舫海事牌照到期,就會將海鮮舫拖走。
那說明甚麼?
就是政府其實認同,海鮮舫是有文化歷史價值,但不願意花錢,一毫子公帑也不願意。林鄭早前也在回應時明言,政府一直沒有打算斥資運用公帑營運、保育海鮮舫。
政府用公帑購買、保育、營運私人歷史建築,從來都是爭議性議題,但亦非沒有先例,景賢里換地就是最好例子,而當時主理景賢里保育的,正正就是當時做發展局長的林鄭月娥。
而今次海鮮舫的業主早就同意不收分文將海鮮舫送出,事情比景賢里簡單直接,只是錢就可以解決到問題。
那,一年花幾百萬保存珍寶海鮮舫,是否應該、是否值得?
不知道。因為這個討論,從來沒有出現過,由業主將船「捐」出至今年半,政府、業主以至公民社會幾近沉默,從來沒有醞釀過。
然後到了今年五月,事態急轉直下,一個月之內,海鮮舫被放棄、拖走、沉沒。
一邊廂,市民在惋惜,個別的「愛國者」亦有在「完善」的立法會表達過意見,例如新民黨陳嘉珮就提出過海鮮舫「唔浮喺水上面」的保育建議,甚至有議員聯署希望政府考慮保留海鮮舫。
然後就沒有然後。
對政府而言如芒刺在背的傳媒和公民團體,消失的消失、失語的失語,民間要求保育、保留記憶的聲音,完全無法有效匯聚,遑論要化為具能量和影響力的輿論,變成網絡和坊間的雜音;本來理應某程度上可以反映民意、制衡政府的議會,這兩個功能已經「完善」到完全消失,變成講完就算的空言。
海鮮舫不是普選、政改或廿三條,當中根本沒有紅線、底線、政治鬥爭的問題,但即使如此,曾經存在過的輿論、討論、制衡都在整個社會消失,只餘下林鄭一句「不會」。
海鮮舫沉落海底,一同沉沒的,還有很多很多。